我的北京之路
·针灸科护士 蒋 媚
北京,祖国的首都,每个人心中都怀抱着对祖国首都的向往,我生长在南方一座小镇上,每每听到别人谈及去北京,心里总是充满着激动与向往。
还记得第一次来到北京,是2007年。那会还小,但是对祖国的敬畏之心却不少,第一次到北京是来旅游,到现在还在遗憾应该2008年来,刚好可以赶上北京奥运会。俗话说,来了北京,不到长城非好汉。我便跟随大人来到了长城,因为种种原因,只走了两段长城堡垒便匆匆回家,我竟难过的大哭了起来,对于祖国的伟大建筑,我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,对于祖国的强大,我还没来得及好好领略。又一次遗憾。
第二次来到北京,是来上学,心中仍然是激动,激动到在来的火车上一夜未眠,这次是开学前1个月来到北京。记得那会的自己特别自卑,因为我们老家说的是方言,所以总是觉得自己说话别人都听不懂。对此,我竟1个月没有出门,话也不敢说,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直到开学军训,同学们的热情与关心,让我开始慢慢融入进来。3年的学校生活过得总是很快,还好在这里我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,以及自己的另一半。
再次来到北京,已经要开始上班工作了。我选择了和我一样共同起步的“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”医院,我决心要与医院共同进步。
2015年开始办理入职,比较幸运的是我的另一伴也在这里工作。刚刚入职时,医院还没有完全建好,医院周边也都是正在建筑的小区。我是一名护士,但在那会我也是一名搬运工、清洁工以及保安。虽然医院还未正式发展,但在天津滨海大爆炸事件中,我院还是积极安排工作人员奔向第一线参与此次救援工作,显示我院对祖国的热爱之情。第一年工作,有3个月的试用期,且医院刚起步,工资也就1700块,所以偶尔还需要父母接济。刚工作那会,我住在医院安排的职工宿舍,有专门的班车,不过我把自己实习时留下的自行车当作交通工具。每天都由我的另一伴天天载着我一起上下班。
2016年医院定点为医保单位,正式开始营业,我在针灸部门,还记得第一个患者来到我们科室时的模样,只有针灸和艾灸几项治疗项目。我依然住在职工宿舍,好在今年的工资已经足够维持生计,且我与另一伴共同存下一笔资金,所以今年我们换了一辆电动车作为新的交通工具,并且余下的资金,我俩出去旅游了一趟,真是愉快的一年。
2017年,医院发展的还算可以,我们针灸部门,也不仅仅只有针灸、艾灸几项治疗项目。我们开展了:内病外治、熏蒸、蜡疗等等,多项治疗项目,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环境。我还是住在医院的职工宿舍,只是现在我们出门开始用手机支付,慢慢开始不用带现金,也少了丢钱的烦恼。7月17日《纽约时报》发表《在中国城市,现金正在迅速过时》中称,“中国的主要城市几乎所有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支付一切费用,中国已跨入‘无现金时代’的行列”。我依然和我的另一伴骑着电动车上下班,只是我俩不在一个部门所以有时不能一起上下班,但是现在路边已经开始有了一元骑一次的共享单车。有了这个共享单车,就更加方便一些,而且绿色出行,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,不禁感慨我国的发展速度之快。
2018年,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经历了一次医改。我们部门也经历了一次大搬家,全科人员也是积极配合医院工作,为了方便患者就诊,我科特意增加一部挂号机。今年我与另一伴也开始了第一次的家长见面,双方父母都比较满意,他的父母为他在燕郊置办了一套房子,我的父母则对房子进行装修,我俩开始从宿舍搬到了新房子,也算是在北京有了容身之处。
2019年,医院与牙买加合作,牙买加护理人员来我院学习,我担任我科此次牙买加实习人员带教一职,就在前几天此次学习圆满结束。我科今年也即将开展新的治疗项目。我与另一伴也开始计划结婚的相关事宜。去年还在调侃房价太高,今年已全面落实习近平主席说的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“炒”的,不得不说我国政策越来越好,也越来越贴近广大人民。
回望自己的北京之路,虽说有苦但也有乐,我的生活越来越好,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在不停的改革、发展、进步。在祖国七十华诞之际,祝愿我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。